几日前,导演郭靖宇在微博上实名举报电视剧《娘道》遭遇操纵收视率黑幕,爆料详尽,态度决绝,表示要与操纵收视率的黑势力“决一死战”,引发大量关注。第二天,国家广电总局表态,“已采取相关措施,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,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,必将严肃处理。”话虽如此,这能否根治收视率造假的问题,并不乐观,毕竟这是个绵延多年,国家也早就表示要治理的一个问题。更何况,这又只是更大问题的一部分——整个文娱行业,收视率、播放量、票房、评分等数据注水、造假、操控的状况都非常严重。想要根治,难。
要点速读
1收视率造假问题绵延多年难解,但广告主依然会为此买单,**终的结果是市场被扭曲,观众被烂剧荼毒。
2围绕人们身边的数据,但凡是与利益有关的,几乎没有不可以刷的,没有不可以造假的。深层的原因或是中国人缺乏对真实数据的尊重和信仰。
3建设强力的行业协会,对规制“刷量”现象能起到很大作用。
收视率造假是行业普遍的潜规则收视率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数据,广告主依据收视率来投放广告,人们依据收视率来筛选要看的片子,粉丝用收视率数据进行吹黑论战,都是很常见的现象。但是,中国的收视率数据,经常会被质疑为不靠谱。比如2013年,湖南卫视偶像家庭剧《璀璨人生》在上海某一天的收视率居然是0;又有某节目在某个城市的特定时段,收视数字高达40%,以统计学的数据来分析,40%的收视率等于全城半数人都在家里看某一个电视节目,在当今社会这简直是不可能的。2016年12月初,浙江卫视收视率在某个时段突然断崖式下跌,从常年全国前五一夜之间跌至20名开外,创下建台50周年来的**收视纪录,原因是一档叫《美人私房菜》的综艺节目未购买收视率导致的。这一事件引发关注后,行业潜规则暴露了出来,许多制作方都承认曾花钱购买过收视率,并对这一现象深恶痛绝。据《财经》杂志报道,通过人为操控收视率这种“通用货币”,便可直接影响电视剧的身价和排期、电视台的收益、广告商的利润,进而影响整个电视剧产业。这种操控正在现实中发生,甚至逐渐演变出地下利益市场,这一地下网络每年从电视剧产业市场中分羹40多亿元,“当买卖收视率成为行业潜规则,即便是制作精良、艺术精湛的作品,也必须千方百计不惜高价购买假收视率数据,以保障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,逃脱停播、降价的命运。”导演郭靖宇举报的黑幕,大抵就是这样的,只不过他明确指出了,收视率的操控者,就包括电视台内部的人。